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蒯天|烽火中的抒情:一首歌与一个时代的信念 ——读《艰难时刻,“最抒情”新四军歌曲如何诞生》有感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5 09:27:00    

读完8月24日交汇点新闻上顾星欣撰写的《艰难时刻,“最抒情”新四军歌曲如何诞生》一文,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文章把我带回到八十多年前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让我仿佛身临其境,看见了石臼湖畔的壮丽景象:在黎明前的黑暗中,一位年轻的新四军战士,用一枚普通的贝壳在沙滩上写下了满怀深情、带着生活气息的歌词;另一位战士则高声吟诵,随即谱曲,短短一夜之间,一首动人心弦的歌曲便在战火中诞生。

寻访团根据歌曲《石臼渔歌》(1943年)创制的海报


这首歌就是被称为“最抒情”的新四军歌曲——《石臼渔歌》。它的歌词并非慷慨激昂的口号,也不是铁血的呐喊,而是从百姓最真实的日常中取材:“天苍苍,水茫茫,石臼湖上是家乡,野鸭满天飞哟,渔帆列成行。年年辛苦年年饥,捉条鱼儿饱肚肠,划哟划哟,划哟划哟,日出一斗金哟,胜过万担粮啊……” 歌声中没有直接喊出“抗日”“斗争”的字眼,但却在最朴素的景象里写出了人民最真切的愿望:能捕到一条鱼,能填饱一家人的肚子;能勤劳耕作,就能迎来日出似金的希望。正是这种温暖而又质朴的表达,深深打动了人心。在那个苦难重重的1943年,《石臼渔歌》以其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的艺术风格,在石臼湖畔唱响。它没有用激烈的号召来鼓动,而是通过贴近生活的抒情方式去抚慰人心、凝聚力量。它让身处绝境的人们在苦涩中看见一丝光亮,在动荡中感受到生命的韧性。也正因如此,它被称为“最抒情”的新四军歌曲,实至名归。

《石臼渔歌》 孙海云 词 凃克 曲


文章提到,《石臼渔歌》诞生的1943年,是苏南敌后抗战最为艰难的时期。日军疯狂推行“清乡”,大肆烧杀抢掠;与此同时,国民党顽固派也趁机围攻,试图消灭新四军的主力部队。在这样四面楚歌的环境中,无数战士浴血奋战、英勇牺牲,老百姓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可以说,那是最黑暗的时刻。但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文艺创作显得尤为重要。它不是锦上添花,而是真正的雪中送炭,是人们心灵上的火种。写下这首歌词的,正是后来成为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的父亲——新四军战士孙海云先生。

文章写到:1943年,溧水地区是苏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区域。当时,日军正密谋大规模“清乡”,试图摧毁根据地;国民党顽固派也在暗中策动武装袭扰,使得苏南抗战陷入极为险恶的境地。就在这样紧张的氛围中,《石臼渔歌》诞生了。

据孙海云在《石臼湖畔的歌声》一文中回忆:当年,他随新四军第一师巡视团十几位同志渡江南下,抵达溧水新桥区。三月的一天,他们途经石臼湖边,望着水天一色、渔帆点点的景象,想到仍在水深火热中的百姓,孙海云心中感慨万千,便随手捡起一块贝壳,在沙滩上写下了歌词。歌词诞生后,新四军文艺战士凃克高声朗诵,并感叹“写得好,有生活,乐感强”,随后连夜谱曲,一首带着泥土气息与军民深情的《石臼渔歌》便这样问世了。

让我尤为动容的是,这首歌的创作几乎是“零条件”的。没有乐器、没有纸笔,甚至歌词是写在沙滩上的;没有安逸的环境,周围时时刻刻潜伏着危险。但就是这样一首“简陋”的作品,却很快在军民之间传唱开来,成为鼓舞斗志、凝聚人心的精神力量。它的价值,不在于复杂的技艺,而在于它把最普通、最真挚的情感唱进了人们心里。

这让我自然联想到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著名论断:“文艺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是为革命服务的。”《石臼渔歌》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写照。它用朴素的语言、朗朗上口的旋律,把抗战的信念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化作百姓听得懂、唱得出的歌声。它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而是人民自己的心声。

在新四军的歌曲谱系里,人们熟悉的多是慷慨激昂、斗志昂扬的作品,比如《游击队歌》《打回老家去》等。但《石臼渔歌》却以抒情取胜。它的旋律悠扬,歌词清新自然,饱含军民鱼水之情,带来一种柔美的力量。这种独特的抒情性,正是它的艺术魅力所在。它不像号角般震耳欲聋,却像一股涓涓细流,悄然滋润着人心,鼓舞着人们在黑暗中坚持信念。

今年,南京师范大学与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联合创排了音乐党课《胜利之歌——歌声里的新四军》,特意选择《石臼渔歌》作为演唱曲目。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张娴在剧中演唱了这首歌,并分析说:“开头旋律舒缓悠扬,歌词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充满军民之间深厚的感情。”这也再次说明,《石臼渔歌》的力量,并非来自口号的嘶吼,而是源自与人民血脉相连的真情。

在我看来,这正是一种深刻的智慧。人在苦难中,如果只是一味呼喊口号,往往会让人觉得遥远、空泛;但当艺术转向抒情,转向生活,它便更容易进入人们的内心。就像在漆黑的夜晚,一盏小小的灯火,或许没有烈焰那般炽烈,却能给人最真实的温暖和希望。这便是《石臼渔歌》的魅力所在。

文章最后写到:1945年5月,在地下党的策动下,当时还在南京读高一的叶振华,从南京徒步到横山投奔新四军。他学会的第一首革命歌曲,就是《石臼渔歌》。江苏省党史专家库成员、溧水区文联原主席卞新宏回忆说,2018年第一次接待这位年近九旬的新四军老战士时,他依旧能够完整唱出歌词,声音坚定而有力。这一幕让我深深震撼:八十余年过去,时间只能改变了一个人的容貌和声线,但却带不走一首歌的精神力量。

《石臼渔歌》能够在军民中广泛传唱,并在今天依然鲜活地存在,靠的不是华丽的辞藻,而是质朴的真情;不是短暂的激情,而是长久的信念。历史已经证明,一个真正伟大的艺术作品,它所承载的并不是一时的喧嚣,而是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歌词中那句“家乡处处起歌声,唱到东方现朝阳”,便是这种精神的集中体现。它在抗战最艰难的岁月里告诉人们:再黑暗的夜晚,黎明终将到来;再沉重的苦难,也有希望在前方。这种坚定而温柔的信念,支撑着一代又一代的战士与百姓,走过了最艰难的时刻。

今天,当我们生活在和平与繁荣的时代,再次回望这首歌,依然会被深深打动。它提醒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它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它也启示我们: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只要心中有信念与希望,就一定能走向光明。

文章还提到,如今的李巷村通过红色文化建设,带动了乡村振兴,成为教育和旅游的重要基地。这一事实让我意识到,红色歌曲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忆,更能在新时代焕发新的价值。它们不仅是舞台上的演唱曲目、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更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源泉。

在当下的社会,物质条件的丰富往往容易让人忽视精神的滋养。但《石臼渔歌》用一种最质朴的方式提醒我们:一个民族的力量,不仅在于经济的繁荣、科技的进步,更在于精神的凝聚力与文化的延续。红色文化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它让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至于迷失方向。

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我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我们不能只把红色歌曲当作历史的标本,而应该让它们真正走进今天的生活。我们要唱出来,让更多的人听见;要讲出来,让更多的人明白;更要传承下去,让红色精神代代延续。正如孙晓云所说:“要用实际行动践行先辈遗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这句话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在岗位上实现的使命。

在学习上,我们要以先辈为榜样,把坚定的信念化为不断进取的动力;在工作中,我们要把红色精神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责任与担当;在生活里,我们要把这种信念与希望传递给更多的人。只有这样,红色文化才不是停留在历史书页上的记忆,而是融入现实、照亮未来的精神力量。

读完这篇文章,我仿佛听见那一曲跨越时空的歌声。它起于石臼湖畔的沙滩,却回荡在整个苏南敌后根据地;它唱响于战火纷飞的年代,却依旧温暖着今天的我们。《石臼渔歌》不仅是一首歌,它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是一种信念的象征,是一座矗立在中华民族心中的精神丰碑。

八十多年过去了,我们依然能从这首歌里感受到那份坚定与温柔。这既是新四军战士的浪漫,也是中华民族历经苦难而依旧顽强的力量。愿这首歌继续在新时代的广阔天地中传唱;愿歌声穿越山河、响彻大地,成为我们面对一切艰难困境时心中永不熄灭的灯火;愿每一位新时代的青年,都能在生活的“艰难时刻”,唱出属于自己的“石臼渔歌”。

蒯天

2025年8月24日

相关文章:

蒯天|烽火中的抒情:一首歌与一个时代的信念 ——读《艰难时刻,“最抒情”新四军歌曲如何诞生》有感08-25

大罢免完封绿营!朱立伦宣布交棒:恳请卢秀燕承担党主席重任08-24

二〇二五年医养结合示范项目创建启动07-24

岳阳楼区朝阳小学老师黄婧短视频获金质收藏奖07-03

模拟应对5.9级地震 !广州开展全流程、全链路地震综合应急演练06-28

阅兵式所有参阅装备均为国产现役主战装备06-24

凝聚爱心力量 金昌市妇联携手两企业党支部开展 “家家幸福一元捐” 活动05-22

向佐发布新歌《左心房》,歌词戳心造型吸睛,妈妈向太打call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