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陈经:美国想给关税战降温,但攻守之势已经倒转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2 08:30:00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陈经】

当地时间5月10日至11日,中美经贸高层会谈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中美经贸中方牵头人、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在出席中方代表团举行的新闻发布会时表示,此次中美经贸高层会谈坦诚、深入、具有建设性,达成重要共识,并取得实质性进展。

看起来双方谈得还不错,我们可以静待联合声明,看看具体都谈了哪些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中美这次会谈是接触,本身不是谈判。特朗普上台不到三个月就将中美经贸搞成失控状态,在这种震惊世人的鲁莽表演之后,中美之间不管是接触、会谈、谈判,首先要做的建立最基本的互信,当然这个很难。

特朗普的决策小圈子已经在太多事情上失去信誉,不确定性大增。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决策轻浮、不稳重。这种风格已经引发反噬,特朗普的决策自由明显受限。例如美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波动,特朗普虽然嘴硬说很好,还甩锅给美联储,但实际不敢掉以轻心。

贝森特说“不想脱钩”,这在短期是真话。但中美已经各自准备了几年,脱钩是必然的中长期趋势。结果会演变成,中国减少对美国的依赖越来越容易,而美国想对中国脱钩,却难有明显进展。随着中美贸易关系的迅速演化,全球需要决定,如何趋利避害。局势将迅速向有利于中方的情况转化,在双方的接触、会谈、谈判的节奏中有明显体现。最终会演化成,中国领导的对美国的“贸易反击战”。

至于关税降温,这是各界都有预期的,特朗普和贝森特都有相关表态,目前的高关税状态不可持续。高盛5月8日预计,美国对中国关税很快降至约60%,中国对美关税相应降低,类似的传闻不少。这个降幅远远不够,只能作为谈判起点。后续如何降温,如何谈判,不会由美方主导,主导权要易手了。和这样的美国打交道,只能靠可信的威慑,不能相信政客的承诺。中方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已经站出来对抗霸凌,必然要代表国际社会给美国立规矩,制止胡来。

一、关税降温背后的主导权易手

近期美西方营造的“中国叙事”,是中国经济本来就陷入萧条,又惨遭关税打击,快要崩溃了。这是多年以来,所谓“中国崩溃论”罕见地再次死灰复燃。

如4月25日章家敦连线福克斯新闻记者时表示,这回中国马上要崩溃了,原因是中国表现得很坚决,不向美国屈服。章家敦连续20多年预测失败,但还是维持了一定的人气,因为美国人还是愿意听“中国要崩溃”的叙事。

有些不了解的美国人,看中国山姆超市挺热闹,不太像是经济萧条,说是不是中国分为“两个世界”,在超市购物的是上等人;但又觉得照片里的人打扮随意,不太像上等人,迷惑不解。这类对中国的认知问题在美西方甚至全世界都很常见。

自从2018年贸易战爆发,美国宣传和舆论气氛就是这个节奏。美国社会在政客和媒体的煽动之下,对中国的敌意急剧上升。

皮尤2025年4月的调查,将中国视为敌人的比2024年减少了9个百分点,有些出人意料。其背景是,绝大部分美国人将中国视为敌人与竞争者,而非伙伴。

因此,美国社会乐于听到中国的坏消息,支持发动凶狠的制裁。特朗普第一任期时,就乐于听到中国经济有问题的消息,作为对中国极限施压的参考。

需要指出的是,美国专业人士一般不会这么“浅薄”。高盛等金融机构的报告,由于是以服务全球投资者的名义,姿态最为中立,对中国虽然也有唱衰,但不会太过分,过头的唱衰如果不能兑现会有损声誉。政客、智囊、学者,会激进一些,许多人对中国态度恶劣,一些政客提出十分恶毒的提案,但这些人不是普通民众,明白中国作为对手不好对付。

拜登政府的决策就较为专业化,虽然宣传上也对中国唱衰,但不会真去信崩溃论。拜登政府个人意志较少,而是中规中矩参考智库报告,基于专家小组的意见推出对中国的综合政策。

如2022年10月拜登政府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基调是中长期的“Out-Compete China”(竞赢中国),而非基于崩溃论假设。再如一系列芯片制裁细节,非常需要专业人士的意见,效果好坏不论,起码姿态上是尊重专业知识的。

与特朗普相比,拜登政府与中国较量的模式较为正常,是长期竞争的思路。虽然也有“打气球”之类的极端行为,但可以用政治气氛来解释。在中方看来,拜登是可以正常评估的,2023年11月两国元首在美国会谈,恢复了一些往来,让竞争局面不至于走向失控。

拜登政府对中国的认知,大约代表美国政界、学界、产业界的整体水平。中国研究受到重视,智库不时有一些“正视中国进步”的警示报告出来,如对中国人工智能的评价。这些政客、智囊、学者,受到严重的敌视情绪干扰,往往有盼衰倾向,认知进步的速度有些慢。即使学者不太相信“中国崩溃论”,整体仍有极多偏见。

即使是美国学界,对中国也很不了解,中国的事情变化太快,情况很复杂,很多事情没有先例。美国研究者往往是基于数据资料的浅层分析,加上情绪性解读,产生严重偏见。美西方一面报导中国看上去正常的经济数据,一面又不断用文字渲染数字不可信,反复宣传有哪些不好的经济现象,哪些人群气氛不佳。

长期轰炸式宣传之下,人们对中国数字失去了感觉,留下的是情绪。2024年中国经济增长率5%,显得比美国的2.9%还低。美西方的“共识”是,中国经济数字完全不可信,而学者对中国的研究水平体现在通过各种数据处理找到“真相”。

特朗普的政策非常随意,往往出于直觉和偶然因素相信个别人的说法,难以预测。特朗普的行为过于不可预测,有时中方也没法研究,只能备战、迎战。特朗普一个月前对中国把关税加到145%,显然是出于极其错误的认知,认为中国绝对受不了和美国经贸中断,很快会求饶。

在美国社会集体唱衰、盼衰的大背景下,特朗普完全可能相信“中国崩溃论”。特朗普的小圈子决策风格本就对美国制造冲击很大,没人能去制止。

诡异的是,特朗普的胡来激化了矛盾,客观上反而能大大加深美国乃至全球对中国的认知。印度5月7日向巴基斯坦开战,中国武器系统得到了宝贵的实战检验机会,击落阵风、苏30、米格29等五架先进军机,军事实力的迷雾被揭开一角,不少自己人都被吓了一跳。

特朗普2018年对中国发动凶狠的贸易战、科技战,客观上让全球更为正视中国的实力。可以说,中国的实力自己都不知道如何评估,需要在贸易与科技的斗争中“实战检验”。我们挺过制裁,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贸易与科技成就,全球就都认可中国实力非常强劲,可以和美国竞争。放在以前,这还真不一定,许多人认为美国动手制裁,中国马上就要完了。正是基于较量的结果,拜登政府才定下与中国长期竞争的路线。

特朗普第二任刚上台,就基于“不向美国卖货中国就完了”的错误认知,鲁莽地对中国狠加关税。这又是一次极端的行动,但也是最直接的“实战检验”,对美贸易对中国经济有多重要,很快就会有测试结果。

在美国发动关税战的背景下,五一假期消费的火热凸显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今年以来,多个国际机构纷纷上调中国预期。如5月8日高盛研报称,中国股市保持韧性,原因包括美元走弱、经济增长强劲以及国内政策支持。高盛维持对中国股市“增持”评级,上调2025年每股收益预测,将MSCI中国指数和沪深300指数12个月目标点位分别上调至78点和4400点。

西方一些机构仍然习惯于带着浓重的怀疑情绪,寻找中国“隐藏”的问题。按IMF4月发布的最新预测,中国2025年经济增长预期因关税战被下调了0.6个百分点,也仍然有4%,远高于所有G7国家。而且美国被下调得更多,有0.9个百分点,2025年经济增长预期是1.8%。仅看经济增长率,还有进出口、社消、发电量等宏观数据增长率,无论如何也扯不成西方媒体渲染的“要崩溃”。唱衰者是暗示,中国统计数据不可信,真实数字可能是经济负增长,从一些偏门的“细节”推理出来,比如夜晚灯光浓度。在中国被美国加了完全中止贸易的145%关税后,唱衰者希望,能看到更为明确的崩溃数字。

多年来中国承受各类冲击,自有监控经济运行的办法,应对之策很多,有充足的操作余地。每周、每月都会出不少经济数据,如汽车销量、失业率。不一定很好,但也不会太差,否则必有重磅政策应对。

美国机构的另一个严重情绪是,总希望看到中国政府“大放水”式的刺激动作。这其实和盼衰是一体两面,如果中国和西方多国一样大放水了,就说明经济情况确实危险,要超常规应对。5月7日,央行等部门的降准、降息政策,仍然是小幅操作。从这个政策节奏上看,中国经济数字应该还是不温不火,不会有太大波动,这一波唱衰攻击高潮看着就这么过去了。

西方机构并不愿意有损声誉地对中国预测惊耸的崩溃数字,出于经验,内心其实很信中国官方宣布的经济目标会完成。只能不断文学渲染,说数字不可信,这样的死循环宣传多年了。

在特朗普4月2日发起“解放日”行动之后,美国和其它国家的经贸本来也是失控状态,导致美股美债大跌。4月9日,特朗普看不对劲,又对除中国以外所有国家暂缓关税政策90天,避免失控。单独对付中国,就是存了“让中国出事”的希望。但过去一个月了,特朗普再偏听偏信,也应该明白中国的韧性了,最起码中国没有理他,完全不着急。

特朗普的善变,在“中国崩溃论”上也有体现。加关税时轻信,没几天自己就动摇了,事情不是他想的那样。特朗普从心理上应该是接受了,中国不会崩溃,短期也看不到什么“战果”,不能相信所谓的“好消息”,不能幻想。接受了之后,和中国关税战降温就是必然的结果。

洛杉矶每周到港集装箱TEU数,下降不大

美国长滩港到港船只数,只有小幅下降

个人并不认为特朗普政府“走投无路”了,供应链中断要出事了,所以着急找中国谈。供应链的事很复杂,但基于物流信息、谈判态势,短期应该不至于有太大的事。4月21日,沃尔玛、家得宝、塔吉特的CEO到白宫闭门会谈,特朗普应该是答应了一些请求,美国超市集团让中国供应商发货。这样的豁免操作特朗普政府已经做了不少,不会眼看着出事。特朗普决策鲁莽,是基于错误认知,但不会死撑到崩溃,对他来说,变通没有什么问题。

美国一些分析认为中国工厂非常需要美国订单,不然经济会出大事,这种观点也是过于着急了。中美都不太可能短期就出现难以承受的大问题,如果是这样,那就不用谈了,直接等出问题了。中美双方开始接触,在这一点上都不会幻想。

特朗普急于找中国谈,给关税战降温,首先是放弃幻想了,不认为能胁迫成功。主要还是整个形势的需求,需要好的预期。例如从美国股市、债市的反应来看,与中国接触有进展的消息明显更受市场欢迎,市场甚至已经预期了中美关税战降温。如果特朗普反其道而行之,就会受到市场惩罚。贝森特对于金融市场很熟悉,也知道其中的利害。

从美国与各国的谈判态势来看,就连日本都谈得很不顺。中国的坚决斗争姿态,让特朗普的全盘关税计划根本就行不通。很难想象,特朗普可以一边搞和中国贸易中断,另一边又能和其它国家谈得很好。各国都需要稳定的预期,中国是绕不开的。

特朗普想要降温,就需要中国配合,稳定资本市场预期,稳定和各国的谈判预期。从商务部的声明来看,中方对此洞若观火:“中方对美方信息进行了认真评估。在充分考虑全球期待、中方利益、美国业界和消费者呼吁的基础上,中方决定同意与美方进行接触。”“中方注意到,一些经济体也正在与美方进行谈判。需要强调的是,绥靖换不来和平,妥协得不到尊重,坚持原则立场、坚持公平正义,才是维护自身利益的正确之道。”

中方下决心要掌握主动,如有必要就坚决和美国斗到底。这个姿态,在全球是唯一的,也是不可动摇的。

双方都认为,高关税不可持续,要降温。但事情是美国挑起的,也是美国斗不下去想谈,怎么降温怎么谈,就要由中方来主导了。

在谈判中,能打才能谈。中方已经表示了能打,而且也确实顶上去了,对抗美国最能打的就是中国。那么,最能谈的,也会是中国。种种迹象说明,美国对其它国家都谈得很涩滞,明显失去主动了。谈得不好,一直打下去,中国敢,美国不敢。从气势上来说,中美之间已经有了明显的逆转。

一旦特朗普的小圈子放弃对“中国崩溃论”的幻想,就会转而考虑起自家的一堆麻烦事,再看到中国的坚决斗争姿态,预期已经大幅降低。美国和中国的接触、会谈、谈判不会有悬念,必然是中方主导。美方会有一些主动的提议,但不能以胁迫的方式,需要和中方商议,同步行动。

在特朗普上一任,2020年1月15日《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达成。从文本看,战术上是美方主导的,中方通过妥协周旋,战略上赢得了时间,没有正面交锋。

从2018年起已经七年了,中方应战准备成效显著,美国却是多年荒废弊病从生。中方已经放话要打到底,美方却放不出硬话了。仔细品味前后对比,不难发现,攻守之势已经倒转。

二、脱钩反击

战术性地评估,这次美国想关税降温,中方同意,双方都认为脱钩太快了。一年近7000亿美元的双边贸易额,忽然一下近乎直接中断,即使要脱钩,也不应该是这种“硬脱钩”的节奏。

但中长期来说,中美的调整方向都是减少依赖,只是执行力不同,成效大为不同。这方面的进展,可能会出乎美方的预料。笔者认为,中方事实上在认真布局,为可能到来的脱钩做准备。讽刺的是,美国一直高调地要脱钩、去风险,而中国一直要求“相向而行”,实际上认真准备的,却是后者。

从5月9日公布的2025年前4月贸易数据来看,减少对美依赖已经取得了巨大进展。4月中国出口3156.92亿美元,同比大增8.1%,对美出口330.24亿美元,同比减少19.2%。4月顺差961.8亿美元,同比增33.6%,前4月顺差3687.57亿美元,同比增44.6%。

4月对美出口同比降了88亿美元,数值并不大,只占顺差很小一部分。即使美国人不过日子了,什么中国商品都不进口,中国一年也还是会有5000亿美元以上的顺差。为了自身经济运行,美国对ICT产品等多种中国商品有豁免,即使出现极端情况,对美出口也不会全部消失。因此,在面对特朗普关税战极端冲击的情况下,2025年中国顺差仍然会是极为震憾的数字。

这是结构性的问题,从生产角度来说,全球非常需要中国商品。中国制造能力远超外国,就很难找到太多值得进口的制造业商品。中国已经将原材料进口推向了极为夸张的程度,铁矿石、大豆等多种原材料、农产品进口需要超过全球一半,但还是有万亿美元规模的顺差。

4月对美出口只占中国总出口的10.5%了,许多美国人却痴迷地相信,中国需要靠赚美国人的钱生存。

在中国外贸人眼中,美国市场的钱相对好赚,美国商家一旦下单,量就很大。但这并不是说,中国人就只能赚美国的钱。如果美国人不想做生意了,中国商家会坚决地寻找其它市场,或转向内需。

许多人没有注意到,中国才是全球最充分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而美国市场是高度垄断的,根本不讲市场竞争,贸易壁垒极多,市场垄断者凶恶地获取高利润。中国企业已经习惯了应对市场风险,起起落落很常见,做不下去就关门,转向新领域。在美国学者的观察中,中国企业往往叫苦连天,经营起来风险重重、如履薄冰,提供了层出不穷的唱衰材料;同时又发现中国企业竞争力强劲,在无情地将外国品牌从市场上清除。

笔者以为,全球学者对于中国经济仍然存在系统性的错误认知。就如同美国对中国高科技发动制裁,现在已经可以得出结论,是非常愚蠢的行为,完全违背市场经济原理。美国制裁给中国高科技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市场机遇,等于极其愚蠢地让出了最宝贵的市场。

就如中国半导体设备厂商,原本全球份额在1%以下,几乎没有存在感。2024年北方华创营收298.38亿元,增长35.1%,排名全球第六,而2023年首次进入前十排第八位。2024年中国半导体设备厂商全球份额已经有8%,芯片业的最大短板得到了极大增强。

现在初步形成了自主体系的中国芯片业,正在进行积极的创新。华为的CloudMatrix 384超节点,算力赶超英伟达GB200 NV72服务器,昇腾910D对标H100。在美国对中国先进芯片极力制裁的情况下,这是难以想象的技术成就,说明了中国市场和技术生态的强大生命力。

市场经济运行的最大假设之一,是企业以赚钱为目标。对于中国市场经济环境,长期以来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外国市场竞争太弱,出口太容易赚钱,特别是对美出口。这导致不少企业沉迷于出口赚钱,搞定出口订单就好,面对的考验太少,客观上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一个大问题是内需不如外需好做。出口企业并不需要培育内需市场,只要在中国政府全球最佳的配套帮助下搞好生产,再在外部谈好生意,就能够相对轻松的赚钱,避免了内部市场的残酷竞争。有些企业赚的钱,也并未投入内需消费市场,而是到海外去投资消费了。因此,外需对中国经济的意义,在顺差破万亿美元的背景下,已经没有过去那么大了。

但是,想要改变也不容易,没道理出口能赚钱不让赚,企业也解决了很多就业。这就如同当初中国企业用外国芯片用顺了,就不想给本国芯片企业机会,切换需要付出额外的代价。这次特朗普又送来了中国最需要的发展动力。

即使关税战降温了,但巨大影响已经产生了。出口美国的企业,对美国市场不会有持续的信心,谁知道以后出什么事。也许又来关税战,也许美国商家找到了替代。为了生存考虑,必然要考虑其它全球市场,以及内需市场。开发新市场,可能不如美国市场订单大、付钱痛快,但努力成功就有持续的成效。

近期中国开发内需,明显和过去气氛不一样了,各地在积极想办法。再难也不会比发展自主科技难,起码生产没有问题。有很多市场开发“大招”,经济爱好者都能想到不少。笔者认为之所以没动用,是因为时机没到,需要等国际风云变幻,择机而动阻力更小。就如过去也大力推广自主创新,没有特朗普帮忙,很多领域就是动不了。现在时机已至,各方面条件都到位了。

很多海外市场,以前会顾忌和美国的关系,还要借助美元体系。现在,不是中国想推,而是金砖国家组织等全球多国,想要中国出头办大事了。各国都有对美国脱钩的需求,一个是供应链脱钩,一个是市场脱钩,起码要分散、备份、去风险。

近日亚洲地区货币纷纷对美元升值,其动力是官方储备以及民间的“美元风险敞口”。美债和美元有没有风险,全球会有评估。是绑着美国发展,还是多想点别的路,世界各国怎么想的,并不难猜。

中国被迫对美国进行脱钩,供应链去美化有强大的动力,已有极大成果。在4月关税战爆发后,中国迅速将牛肉、大豆等订单转到巴西,没有科技、物流的提前准备是做不到的。出口市场对美脱钩、去风险、分散,之前已经有相当进展,现在要全力发动了。一个独立于美国技术、金融、市场的高水平全球经济体系,在中国主导之下,必然会出现。

美国机构费劲找中国需要的美国大宗商品,找到了一个乙烷,美国占了中国进口的80%,就说中国乙烷裂解装置除了美国的供应别无选择。但进口美国乙烷只是经济性的选择,如果要脱钩,或者报复关税让价格太贵,国产替代、国际合作的方案都是有的。

预计在美国催促之下,中国企业转向其他市场,在全球掀起轰轰烈烈的去美化运动。供应链去美化,市场去美化,不挣美国钱了,也有别的钱可挣。虽然比起挣美国钱要难,但既然美国不让挣了,那就好决策了。

反观美国,理论上是在日思夜想对中国脱钩,供应链去风险,外企搬出中国,声势很大。但是从市场经济原理上看,美国的脱钩行动,并未得到企业的真心拥护。企业最大出发点就是要赚钱,如果对中国脱钩能赚钱,那么自然就会积极地办,如果要赔钱,那就不好意思了。

美国希望看到的全球供应链切换,表面上仍在进行。近期最大的动作,是苹果要在2026年末将所有在美销售的iPhone改到印度生产,加上印度本土需求和出口其它市场的,能占到40%的出货量。但是,这只是将手机组装地点改到了印度,供应链主体,也就是苹果数百家供应商还没有动起来。在印度的苹果供应商仍然只有10余家,而且基本没有本土企业,除了塔塔收购的。印度需要向中国购买越来越多的中间件,深感困扰,但也找不到办法,半导体工厂计划、PLI生产激励计划纷纷取消。

美国另一个非常积极谋划的供应链行动,是稀土。各国稀土相关的合作协议签了一大堆,多国声称拥有巨额稀土财富。在美国和乌克兰的矿产协议中,稀土就有重要地位。但是全球仍然严重依赖中国稀土生产,本次关税战中国稀土出口大幅收紧,美国企业感受到了真实的“卡脖子”感受。完整的稀土供应链需要很长时间来建立,还有很多技术问题。

中国企业行动极为迅速,以快制慢在无数个领域都成功了,近来在人工智能、军事等高科技领域都有震憾性事件发生。执行力是中国最大的优势之一,说要办就能办成,往往超出预期。

而美国很多事谋划了很长时间,只是空耗时间与金钱,特别是制造业的行动能力很成问题。许多美国企业的成就,是和东亚制造企业合作的成果。想和中国脱钩,而自身行动力又很差,实在不知道在折腾什么。

看不到美国搞脱钩的重大成果,将来也很难看到,经济原理上行不通。目前各国从中国采购部件,加价卖给美国,就是经济原理导向的结果。美国清查供应链,试图阻止绕道出口,实在一言难尽。

美国手再长,也管不了全球那么多国家。而且就算费了很大劲管了,也还是得解决生产问题。企业运营要花很多精力,美国政府就那么多人,怎么去管这么多企业在全球的具体运营?经济原理上就说不通。各家企业,照顾美国政府的面子,给出合格的证明,就可以了。有些美国企业背景深厚,直接就会有变通的办法,本来就有很多“史密斯专员”从中渔利。

其实关税战本身影响没那么大,特朗普看不对劲往回缩,中美再降降温,美股市场就没啥事了,似乎又歌舞升平了。

但是,脱钩的事不会就这样算了。美国不认真,中国可是认真的。做好中美经贸脱钩的预案,是生存需要,中国一定会认真办好。

这次关税战,中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全球支持,姿态上是领导全球对抗美国霸凌。事情做过了,做成了,就有经验了,各界信心也足了。不久以后,一个美国捣乱破坏不了的全球经济体系,就会成长壮大起来。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相关文章:

两天时间近4万名观众进场 中国田协点赞组委会工作05-12

西藏突发地震,震感明显05-12

陈经:美国想给关税战降温,但攻守之势已经倒转05-12

“中国股市处在质变前夜” 私募机构4月调研频次环比大增118%05-12

中美经贸高层会谈在瑞士日内瓦举行05-12

全球瞭望丨美媒:美对华“脱钩”代价将比预期更糟05-11

娃娃 电钻 洗衣机 产业没能回流 美关税政策已诱发“涨”声一片05-11

美关税已引发“涨价潮” 预期的产业回流则成空谈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