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人工智能时代,校家社需要把握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机遇,充分认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发挥其启智润心、以美育人的功能,以艺术教育丰富孩子的日常生活,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审美趣味和社交能力,并将其与数字教育深度结合,为孩子打开更为广阔的成长空间。
艺术有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在信息时代和数字时代,儿童青少年有更多机会接触到不同的艺术领域,发掘自己的艺术爱好。父母和教师可以努力做孩子艺术追求之路上的同行者、支持者、见证者,让他们在数字浪潮中以艺术为舟,锚定内心的热爱,通过艺术让他们的生命变得丰盈与从容,让年轻一代在体验艺术之美的过程中,有机会驶向更加自由的人生海域。
1 锚定兴趣,发掘孩子的艺术潜力
最近一段时间,社交平台上出现不少身怀绝技的“小孩哥”。例如,深圳市坪山区的六年级学生小韩,因其精湛的茶艺和独特的表演风格受到关注。他的表演不仅保留了传统茶艺的精髓,还融入了现代元素。河北省保定市一项有上百年历史的民俗文化项目“德山高跷会”,被一个8岁男孩给带火“出圈”,网友评价其“抬手就起范儿,每帧都是表情包”……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某个方面的艺术天分或兴趣,学校和家庭应关注孩子日常生活中的艺术表现,观察和觉知他们有哪些艺术方面的天分、兴奋点或创造力,关注他们在使用网络、观看视频时对哪些内容感兴趣,捕捉其艺术爱好,挖掘其艺术潜能,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和培育。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了解孩子的艺术所长,比如“三问”:一是问孩子的好友,同龄好友往往相互了解更深;二是问“童年”,让孩子回忆小时候最喜欢、最擅长、最念念不忘的事情或场景,这件事也许是孩子艺术爱好的原始起点;三是问孩子的内心。“如果把你放在一个地方一年半载,你最想带什么,怎么打发时间?”孩子对这一问题的答案,也有助于他们找到自己心灵的热爱和栖居之所。
带孩子参加各种艺术体验活动,也是发展孩子艺术兴趣的有效途径。美术馆里的各类艺术作品、博物馆中承载历史文化的艺术文物、剧院里的儿童戏剧表演、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活动,都能为孩子打开一扇扇通往艺术世界的大门。教育者也需要改变观念,不要揠苗助长,更不要过于功利地只是将艺术特长作为孩子升学、评优、择校的敲门砖或工具,或急于将其艺术天赋变现,而应回归艺术教育的初心,让孩子可以真正从容地发展自己的艺术特长和爱好,并享受其中的乐趣,让艺术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和幸福指数。
2 搭建平台,在生活中开展艺术教育
生活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素材宝库。培养孩子的艺术特长,不见得一定要去专门的艺术学校或培训班,在家里的日常生活中即可开展富有含金量的艺术教育。例如,摄影是当下不少青少年喜爱且易于实践的艺术形式,亲子之间可以一起用手机或镜头来表达思想,记录家庭生活,即是有价值的艺术体验。新闻报道中有一名浙江杭州的学生孙杨洋,花两个月时间跟拍自己的母亲,用7000多张照片记录下母亲每天在生活中奔波和劳作的日常片段,展现出母亲的勤劳与坚韧精神,同时也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与共情。
许多艺术创作的门槛并不高,如摄影、手工艺术、视频剪辑等都比较容易上手。父母和孩子一起进行艺术创作,也是很好的家庭教育实践,不仅能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享受艺术带来的审美愉悦,提升自信心与创造力,亲子关系变得更好,整个家庭也因为艺术活动而充满文化气息,变得更加和谐。例如,家庭旅行过程中,孩子可以通过摄影、写作等多种艺术形式,将旅途中的经历、感受、与父母的思想交流等变成作品,艺术便由此发挥出其重要的育人功能。
学校层面也应力求突破教室边界,通过课程重构、技术赋能、与家庭和社会联动等方式,构建“体验—创造—思辨”的现代艺术教育体系,让艺术成为促进孩子身心和谐、滋养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当孩子能用废旧材料拼贴出美丽画卷、用编程代码谱写童年旋律、用陶土捏塑出对世界的观察与思考时,艺术不再是课本上的名词,而是成为他们认识美、发现美、对话历史和创造未来的语言。
3 家校协同,守护孩子的艺术梦想
艺术创作之路并非一片坦途,孩子在此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或心生放弃之意。此时,学校和家庭要及时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有了观众、陪伴者、引导者,孩子会变得更专注、更自信。
如果孩子完成了一件艺术作品,父母不妨认真倾听孩子对作品的介绍和创作思路,给予充分的关注和尊重,而不是以成人的标准苛求完美。有的青少年喜欢电子音乐,可能出于好奇创作了一首充满实验性的作品,父母即使不喜欢也不要全盘否定,可以询问孩子的创作灵感来源,或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主题等。如此充满爱与理解的互动,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支持,进而萌发更多创作动力。
现在的图书市场有很多优质艺术教育经典,学校可以充分加以利用,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以美术为例,如傅雷的《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丰子恺的《认识绘画》、约翰·伯格的《观看之道》等,都是打开美术视野的好书。师生共读好书、开展艺术论坛、观看艺术大师访谈等,都能激发孩子对艺术的兴趣。学校也要善于将人工智能与艺术教育相结合,用数字技术打开学生的艺术发展空间。
校家社协同开展艺术教育的深层价值,让艺术成为连接个体情感与生活记忆的纽带,旨在教育中实现情感性与专业性的互补,让孩子在审美体验中体悟生命的美好与意义,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价值与方向。不管是与孩子共读一本艺术书籍、共赏一场云端展览,还是为孩子的作品由衷点赞,都是对下一代艺术兴趣和创造力的有力支持。
(作者系渤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本文系2024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数字化赋能艺术创作研究”课题研究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24日 第02版
作者:张贵勇
相关文章:
家校协同扎下艺术教育之根08-24
于正报警!许凯工作室报警!08-22
暖心!拾荒老人到饺子店讨水喝 太和这位店主端上饺子还塞钱08-21
龙田镇:金秋助学传暖意 筑梦学子赴远航08-21
喀喇沁旗第四届文旅季体育活动圆满落幕,红色生态半马进入倒计时08-20
七大专门夏令营 点亮童心航向08-19
1分之差!中国男篮,亚军!08-18
十句真心话,启发了很多人!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