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主体间性视域下交往式思政教育的破局与重构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1 08:16:00    

在思政教育实践中,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当教师站在讲台宣讲价值观时,学生眼中闪烁的究竟是认同的光芒,还是被动接受的迷茫?主体间性理论的引入,为破解这一困境提供了新思路——它打破传统"主客体"教育模式的桎梏,将思政教育重构为师生主体间的意义共建过程。这种基于平等对话与双向建构的交往式思政教育,正在重塑教育的本质内涵。

超越"主客体":从"知识灌输"到"意义共建"的范式转型

传统思政教育的深层困境,在于将教师与学生置于"传授者"与"接受者"的对立关系中。当我们用既定的理论框架去"塑造"学生时,往往忽略了他们作为独立主体的认知主动性。主体间性理论的核心价值,正在于承认师生都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主体,思政教育应是不同主体间通过交往达成价值共识的过程。

这种转型要求我们重新定义教育目标:不再是让学生记住多少理论要点,而是引导他们在与教师、同伴的交往中,自主建构对主流价值观的理解。例如,在讨论"工匠精神"时,不再是列举案例宣讲内涵,而是创设师生共同探讨"当代青年如何理解职业坚守"的对话场景,让价值认知在交往中自然生成。

交往式教育的三维实施路径

平等对话机制的构建是基础。主体间性强调师生在人格与认知上的平等,这要求教师放下"权威者"姿态,以"同行者"身份参与讨论。当学生提出"躺平现象是否合理"的质疑时,教师不应直接否定,而是回应"你观察到哪些社会现象引发了这种思考",在持续的问答中引导价值辨析。这种对话不是预设答案的诱导,而是真正开放的思想碰撞。

情境化交往场域的创设是关键。思政教育的交往不应局限于课堂,而要延伸至真实生活场景。通过组织"职业伦理辩论会""社会热点沙龙"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表达观点、倾听不同声音。当他们在模拟"企业决策"情境中,为是否坚守质量标准而争论时,价值观的内化会比理论讲解更深刻。

双向反思性实践的开展是保障。主体间性交往不是单向的信息流动,而是师生共同的反思与成长。教师在交往中需反思"我的引导是否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则反思"我的认知是否存在偏差"。这种双向反思能让思政教育摆脱"说服教育"的窠臼,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交往式思政的本质:在主体联结中唤醒价值自觉

主体间性视域下的交往式思政教育,其魅力在于唤醒而非灌输。当教师以真诚的态度分享自己的价值困惑,当学生在平等对话中感受到被尊重,思政教育才能从"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自觉"。这种教育不是完成"塑造他人"的任务,而是通过主体间的精神联结,激发学生对意义与价值的主动探寻。

作为教育者,我深感这种模式的挑战与价值:它要求我们放下对"教育效果"的控制欲,相信价值认知会在真实的交往中自然生长。当课堂成为思想流动的场所,当校园成为价值对话的社区,思政教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实现从"教导"到"引导"的本质跨越。

结语:让交往成为点亮灵魂的火种

主体间性理论给予我们的启示是:思政教育的真谛不在于传递多少知识,而在于创造多少真诚的精神交往。当我们学会在交往中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在对话中展现价值观的实践力量,在共同反思中探索成长的可能,思政教育才能摆脱生硬的说教,成为点燃灵魂的精神火种。

这或许就是交往式思政教育的终极意义:它让教师与学生在平等的主体交往中,共同书写关于价值、关于理想、关于担当的生命答卷——这份答卷,不再是标准化的答案,而是充满个性光芒的成长叙事。(张晶)

一审:谭洲伟 二审:罗江 三审:刘辉煌

相关文章:

主体间性视域下交往式思政教育的破局与重构07-11

内蒙古出台促进大中小学生体质强健“双十条”措施07-09

招生500人!山东省实验中学鹊华校区开放日实力“圈粉”07-06

心理健康指导护航青少年成长!“名医走基层 志愿服务行暨燕赵健康大讲堂”系列活动走进武邑县职教中心07-05

蹲点调查|“破冰”学位改革:山大硕士的无“文”之辩06-29

数说私营企业与个体工商户成为推动民营经济稳健前行“双引擎”06-28

云大附中星耀学校——唯美校园 温馨家园 梦想乐园06-19

事关暑假!河南多地发布通知:7月1日、12日始,8月31日止!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