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孙蒙祥:站着干活的学科“摆渡”人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何登成
在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办公室里,68岁的武汉大学教授孙蒙祥正专注地操作着电脑。不同于常见的办公场景,这里没有椅子,1.2米高的电脑支架、悬空摆放的键盘,构成了他独特的“站立式工位”。这位国家“杰青”如今有了新身份——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以“组团式”学科帮扶为桥梁,开启了一段跨越1200公里的“教育西迁”征程。
2024年,为推动贵州高校学科建设与科技创新,贵州省制定《省外高水平大学“组团式”帮扶我省相关学科建设工作方案》,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省外高水平大学纷纷响应,与贵州高校结对。贵州师范大学积极与武汉大学沟通,于2025年初签订《武汉大学“组团式”帮扶贵州师范大学生物学学科合作协议(2025—2030)》,孙蒙祥教授团队的“组团式”帮扶工作由此展开。
“一年之计在于春,时间不等人啊!”这句挂在孙蒙祥嘴边的话,正是他投身帮扶工作的真实写照。2月15日,农历正月十八,刚在武汉过完春节,孙蒙祥便带领团队一行4人进驻贵州师范大学,迅速投入紧张工作。为了能全身心扎根,他携夫人举家西迁,夫人不仅是生活中的伴侣,更是工作上的得力助手,主动承担后勤保障任务;为节省通勤时间,他还将武汉的私家车开到贵阳,用实际行动诠释“扎根”的决心。
长年伏案工作,让孙蒙祥落下严重的腰椎疾病。坐着疼痛难忍,他便选择站着工作,每天坚持十几个小时,中午也不休息。“真正的帮扶,是点燃火种而非传递火炬。”秉持这一理念,孙蒙祥倾尽全力:手把手指导老师们打磨国家基金申请书、凝练申报项目;积极联系引进学科领军人才;主动对接崖州湾国家实验室,搭建合作桥梁……每一项工作都饱含着他对提升贵州高校学科实力的殷切期望。
当被问及为何在高龄之际选择“出征”,孙蒙祥动情地说:“这不是帮扶,是‘回家’。”原来,武汉大学创始人张之洞生于贵州兴义,这份跨越百年的渊源,让他对贵州这片土地有着特殊的情感。
经过两个多月的不懈努力,孙蒙祥团队已建成仪器共享中心,并计划以此为依托,申请建立省级重点实验室。目前,团队已与生物学领域众多国家级人才取得联系,积极动员他们投身贵州教育事业。孙蒙祥满怀信心地表示,希望用一年时间打好基础,再通过五年努力,推动贵州师范大学生物学科在国家学科评估中达到B+水平。
来源:贵州日报
相关文章:
孙蒙祥:站着干活的学科“摆渡”人05-18
省级名单!烟台高新区1家单位入选05-18
2025年5月18日|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共建一家亲05-18
俄称孤立俄罗斯很困难 俄愿与任何国家接触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