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重庆巴南圣灯山镇滩子口村:“石斛联心・四联共治”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8 22:11:00    

在巴南区圣灯山镇,有一个以石斛种植闻名的村落——滩子口村。这个面积9.107平方公里、下辖9个村民小组,共733户2126人的村庄,曾一度面临产业发展分散、村民致富途径单一、乡村治理难度较大等困境。然而,近年来,滩子口村党委立足村情实际,以石斛产业为纽带,创新推出“石斛联心・四联共治”模式,通过组织联建、产业联促、人才联育、治理联抓,凝聚起各方力量,成功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新路子,一幅产业兴旺、治理有效的乡村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滩子口村以石斛为媒,创新‘四联共治’模式,让党建活力转化为乡村振兴动力,这是基层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的生动实践。”圣灯山镇党委书记腊丁扬如此评价滩子口村的发展之路。

组织联建聚合力,夯实产业发展根基​

组织是发展的基石,滩子口村深知这一点。为了凝聚产业发展的合力,村党委从组织建设入手,下足了功夫。​

滩子口村成立了以村党委为核心的“石斛产业联合党支部”,其中涵盖2名种植户、2名合作社负责人、3名产业务工人员。该党支部建立了每月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围绕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矛盾纠纷调解等重大事项共商共议、协同推进。截至目前,已召开联席会议12次,解决产业发展难题5个。在石斛种植基地生产步道项目中,通过联席会议确定了由村党委向上争取资金支持、企业捐赠部分建材、村民投工投劳的方案,仅用20天就完成了长100米宽2米的生产步道建设,切实解决了石斛运输难题。​

不仅如此,滩子口村还开展“支部结对共建”活动,与区农业农村委党支部、重庆农林科学院党支部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区农业农村委党支部每年安排专项资金2万元用于村里石斛产业发展,并派技术骨干每月到村指导1次;重庆农林科学院党支部每季度组织专家团队到村开展技术培训,去年累计培训农户120人次,编写《石斛高效种植手册》500册发放给农户,使石斛亩产提高了20%。同时,村党委组织了10名党员干部到云南石斛种植基地、浙江石斛加工园区等先进地区学习考察,借鉴外地“党组织+电商”的销售模式,帮助村民在抖音等平台开设店铺,年线上销售额突破20万元。​

产业联促强引擎,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引擎,滩子口村以石斛产业为核心,不断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拓宽群众的增收渠道。​

村党支部牵头成立“滩子口石斛种植专业经济联合社”,创新“党支部+合作社+农户+企业”的利益联结模式,动员150户农户以土地、资金、劳动力等形式入股,其中土地入股80亩,资金入股20万元。合作社实行“三统一”管理:统一采购种苗和农资,通过批量采购使种苗成本降低15%,农药化肥成本降低10%;统一技术标准,制定《滩子口村石斛种植技术规范》,组织党员技术骨干分片指导农户按标准种植,确保石斛品质;统一销售产品,与3家药材收购商签订长期供货协议,产品售价较散户销售平均提高12%。​

在延伸产业链条方面,滩子口村成功引进重庆乌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精深加工企业,建成占地1000平方米的石斛加工厂,开发出石斛粉、石斛枫斗、石斛酒等深加工产品12种,带动80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月工资3000元。依托加工厂打造的“前店后厂”模式,建设了石斛产品展销厅,年接待游客3万人次,销售额达100万元。​

此外,滩子口村大力发展石斛乡村旅游,打造占地60亩的石斛观光园和科普基地,种植铁皮石斛、金钗石斛等10余个品种。每年6月举办的石斛花节、石斛文化节等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仅石斛花节期间就接待游客2万人次,带动餐饮、住宿收入30万元。同时,开发的石斛采摘体验、科普讲解等旅游项目,以及推出的石斛花茶、石斛饮品等旅游商品,让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00万元,使石斛产业附加值提升30%。​

人才培育激活力,筑牢乡村振兴根基​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滩子口村通过多种举措,培育和引进各类人才,为乡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实施“头雁领航”工程,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选拔有5年石斛种植经验、带领5户农户致富的党员担任村党组织书记,选配2名懂产业、善经营的党员进入“两委”班子。建立“两委”干部季度培训制度,邀请镇党建办、农服中心工作人员进行政策法规、产业发展等方面培训,去年组织培训4次,有效提升了班子成员的履职能力。在村党组织书记带领下,村“两委”成功引进石斛加工企业、研学企业2家,争取项目资金200万元用于石斛加工厂建设。​

村里还建立了“乡土人才库”,收录6名在石斛种植、加工、销售方面有一技之长的本土人才,实行“技术入股+奖励补贴”激励机制。对带动5户以上农户增收的乡土人才,给予每年2000元的奖励。村民何某是村里的石斛种植能手,加入人才库后,与10户农户结成帮扶对子,传授大棚种植技术,使这10户农户的石斛年产量平均增加20公斤,户均增收5000元。​

不仅重视本土人才,滩子口村还开展“人才回引”行动,制定返乡创业优惠政策,为返乡人才提供3年免息贷款、免费场地租赁等支持。去年吸引2名高校毕业生、5名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其中大学生张某通过直播带货销售石斛产品,年销售额达30万元,带动8名村民就业。​

治理联抓促和谐,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良好的治理环境是乡村发展的保障,滩子口村通过治理联抓,营造出和谐稳定的发展氛围。​

滩子口村强化党组织对乡村治理的领导,完善“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对村内重大事项如集体资产处置、产业项目引进等,严格按照“党委提议”“两委”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决议的程序进行,并及时公开决议结果和实施情况。2024年通过“四议两公开”决策实施项目6个,均得到村民的广泛支持。在石斛加工厂占地过程中,通过充分征求村民意见,调整了占地范围,保障了5户村民的合法权益,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同时,村里健全群众自治组织,成立村民议事会和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由12名党员、7名村民代表组成,每月召开1次会议,2024年调解邻里纠纷8起,解决环境卫生、灌溉用水等民生问题12个。红白理事会制定《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倡议书》,倡导勤俭节约,2024年村里办理婚事12起,平均花费较往年减少3万元;办理丧事8起,平均花费减少2万元,有效遏制了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

在法治保障方面,滩子口村加强法治宣传和治安防控,聘请镇司法所工作人员担任法律顾问,每季度到村开展1次法治讲座,去年累计开展法治讲座4次,发放法治宣传资料1000余份。组建由10名党员组成的治安巡逻队,每天早晚在村内巡逻,安装监控摄像头15个,实现主要路段治安防控全覆盖。去年以来,村里未发生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同比下降50%,村民安全感大幅提升。​

此外,滩子口村深化德治教育,每年开展“文明家庭”“致富能手”“好媳妇”等评选活动,评选出“文明家庭”10户、“致富能手”5名、“好媳妇”8名,并通过村广播、宣传栏等宣传其先进事迹。村民宋某因悉心照顾瘫痪婆婆8年、热心帮助邻里被评为“好媳妇”,其事迹在邻里间广为流传,在村里掀起了孝老爱亲的热潮。村里还开放文化广场和藏书2000册的农家书屋,广场配备健身器材15套,每天傍晚有50余人开展健身、舞蹈等活动;农家书屋每月借阅量达150人次,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如今的滩子口村,在“石斛联心・四联共治”模式的推动下,产业蒸蒸日上,村民生活越过越红火,乡村治理井然有序,正以崭新的姿态迈向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

上游新闻 谭柯 实习生 黄楚宸 通讯员 刘纪湄

相关文章:

重庆巴南圣灯山镇滩子口村:“石斛联心・四联共治”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07-08

杭州姑娘准备了“防臭三件套”去猪圈调研 结果……07-07

民乐县六坝镇:移风易俗正当时 向高额彩礼“亮剑”07-04

非法占地用作村民道路,中山这一合作经济社被罚13万余元07-02

淄博捉奸敲诈勒索案新进展:情夫被诉返还“不当得利”,未出庭07-02

福龙马:6月共中标5个环卫服务项目 合同总金额为1.81亿元07-02

V观财报|孩子王:上半年净利同比预增50%-100%07-01

钟山区马戛村与观山湖区宇虹社区开展党建联建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