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从“搬迁安身”到“幸福安心”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31 19:24:00    

云雾漫过搬迁点的楼房时,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龙生社区居民安丽红曾以为日子会永远困在深山的褶皱里,直到那年搬迁车队碾过晨露,新居的窗棂接住第一缕晨光,她才懂——有些迁徙,是让生活长出翅膀。

旺家社区。

当晨光照进窗户,安丽红吃完早餐后,将孩子送到了附近的幼儿园,步行五分钟,便来到福珠朱砂加工厂上班。“家门口上班,老人小孩都能照顾,这样的日子我很满足。”安丽红说,自从2019年从思南县青杠坡镇搬到万山区龙生社区,她就当上了上班族,每月工资4000多元。

深山褶皱里的迷茫到新居窗棂下的安稳,安丽红生活的蜕变,正是铜仁数十万移民从“搬迁安身”到“幸福安心”的生动注脚。近年来,铜仁锚定“四安家园”建设目标,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与水库移民工作中深耕细作,全市29.36万名易地搬迁群众和6.5万名水库移民的生活轨迹被重新勾勒。

而今,从深山到城镇的距离,被“居安”的屋檐缩短;从困顿到富足的跨度,由“业安”的双手丈量;“身安”的暖光里,公共服务织就细密的网;“心安”的风里,文化的根须在新土扎得更深。黔东大地的晨雾中,万千移民的笑脸正把幸福图景染得鲜亮。

社区治理提质:织密服务网络,夯实安居根基

“群众屋檐下的‘小事’,就是我们网格里的‘大事’。”松桃苗族自治县蓼皋街道育才社区党总支副书记杨路长的这句话,道出了铜仁市社区治理的核心宗旨。

“端午粽香飘,幸福颂党情”活动。

前不久,杨路长作为“红先锋微管家”,带着文件袋专程前往行动不便的社区群众陈洪进家中,全程代办了低保申请。从填写表格到复印证件,他用半天时间解决了困扰老人多日的难题。

作为安置3664户17272人的大型社区,育才社区深入探索“网格+”运行机制,有效整合辖区各类资源,实行多网融合、多网共治,打造辖区治理无盲点、为民服务无缝隙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强化社区为民、便民、安民功能,做到居民有需求、社区有服务,113件群众诉求如同溪流归海般有序化解,让社区成为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湾。

为让搬迁群众在新社区“住得安心”,铜仁以“五个体系”中社区治理与基层党建为抓手,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服务网络。目前,全市144个易地搬迁安置点已整合为129个管理单元,实现党组织全覆盖;建成综治中心101个,划分“十联户”单元7410个,127个群防群治组织扎根社区,形成“社区—网格—联户长”三级治理链条。

铜仁在机制创新上,更是让“红色物业”工程纵深推进,全市3000人以上安置社区均推行规范化物业管理,7个社区获评“全省易地扶贫搬迁物业服务管理示范社区”,江口县梵瑞社区更是以98%的物业费收取率成为标杆;“社区管家”机制从万山区试点走向全市,实现政策宣传、需求收集、矛盾调解“一站式”服务。

“以前总怕搬到新地方受委屈,现在才发现顾虑全是多余的。” 万山区龙生社区搬迁群众胡小平说,现在不管是家里漏水,还是想咨询社保政策,找社区、找网格员或者是联户长,准能有人管,心里踏实得很!

就业增收攻坚:靶向施策拓岗,筑牢致富基石

“你看这窗槽,蒸汽一冲,灰就都下来了,比以前用抹布擦省事多喽。”在碧江区打角冲社区,搬迁群众易培珍手持专业蒸汽清洗机,正给客户做深度保洁,如今的她已是持证上岗的家政服务能手,每一个步骤都透着细致。

“我为新春添彩 传统文化进社区”活动。

五年前从印江农村搬到社区时,易培珍还是个对城市生活犯怵的“新市民”。而现在,社区帮她对接培训、考证上岗,每月4000元的工资稳稳落袋,让她在陌生的城市里扎下了根。

打角冲社区是碧江区正光街道的易地搬迁安置点,2893户、11086名居民从松桃、沿河、印江等地汇聚于此,像易培珍这样的搬迁群众,在这里还有许多。

如何让大家“搬得出”更“稳得住”?社区早就动起了脑筋。“我们负责搭起就业服务平台,挨家挨户摸情况,把搬迁群众的劳动技能、文化水平、就业意向都一一记在‘民情账’上。”打角冲社区驻村第一书记冯兴明说道,再把就业培训课堂直接搬进社区服务中心,不用跑远路,课上能学技能,课后能问岗位,实打实的便利让不少人动了心。

如今,这个平台已为1900多名搬迁群众点亮了“技能灯”,从家政服务到电工维修,从餐饮烹饪到电商运营,大家各有专长,日子过得愈发有奔头。

而这样的就业帮扶,早已从社区延伸至全市层面。铜仁始终将就业增收作为后续扶持的“牛鼻子”,通过制定出台《铜仁市促进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增收三年工作方案(2022—2024年)》《铜仁市易地扶贫搬迁稳岗就业促增收专项行动方案》等文件,完善就业帮扶政策体系,公益性岗位兜底保障就业困难搬迁群众达6754人,全市搬迁脱贫劳动力就业率达95.78%。“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铜仁各地立足安置区资源优势,通过盘活闲置资源、谋划优质项目、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园区、壮大就业车间(基地)和集体经济等发展产业,2020年以来全市已实施产业项目277个、建成就业车间(基地)175个,带动3000余名搬迁群众就业,同时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拓宽增收渠道。同时,还搭建就业平台,借助东西部协作与广东、浙江等地建立劳务输送稳岗机制,也在3000人以上集中安置区设“零工驿站”,便利搬迁群众自主择业,缓解“找工难”与“用工荒”。

“我们打造社区‘微工厂’,引进数据标注、手工编织等7家企业,为在家劳动力提供了几百个就业岗位,既壮大了集体经济,又能让居民在家照顾家庭。”万山区旺家社区驻村第一书记唐树远说道,接下来还计划对接电商、家政等领域企业,进一步拓宽岗位类型,让“微工厂”成为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小站”。

公共服务均衡:补齐设施短板,温暖生活细节

每天傍晚,印江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兴民社区的广场上总是热闹非凡,移民群众聚集在这里唠着家常,孩子们在一旁嬉戏追逐,时不时爆发出爽朗的笑声,幸福的气息随处可闻。

打角冲社区开展家政技能培训。

“你看嘛,小区里面有大超市、药房,前面就是公交站台,生活十分方便。”2018年底从印江天堂镇水田村搬到兴民社区的蔡文林开心地说道,每天都有保洁打扫卫生,干部们也随时都在讲不准乱扔垃圾、乱堆乱放,小区到处都是干干净净的,生活起来很舒适。

这份幸福离不开社区暖心服务,安置社区配建相关服务场所,学校完成改扩建,公交开通实现15分钟就学就医,社区也设服务大厅及各类窗口,群众办事不出社区,还把相关设施纳入城镇化建设管护,放宽住房保障准入,满足群众的需求。

“我们从板溪镇搬来这里后,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区里面的基础设施也是配齐的,交通比老家更方便,尤其是小孩读书,小区附近有中小学、幼儿园,看病上学更方便啦。”在小区服装厂上班的田景婵高兴地说道。

娃娃上学近了,看病方便了,养老有地方去了……公共服务的“温度”,直接丈量着搬迁群众的“幸福度”。铜仁市以“均等化、标准化”为目标,持续投入资源补齐安置区公共服务短板,让“身安”成为群众触手可及的实惠。

教育资源全面覆盖。全市129个安置区配套新建学校68所,搬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

医疗服务触手可及。53个新建医疗卫生机构扎根安置区,“15分钟就医圈”基本形成,搬迁脱贫群众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9%以上。

养老与儿童服务同步完善。“一站式”社区服务中心实现129个管理单元全覆盖,便民超市、农贸市场等生活设施配套率达100%。2023年以来,全市投入2030.75万元实施公共服务类项目23个,沿河自治县甘溪大桥等969个库区基础设施项目落地,进一步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以前就怕孩子读书问题,现在社区周边幼儿园、小学和中学都有,马路也修得四通八达,几分钟就能到学校,搬到这里真的不错呢!”万山区龙都社区搬迁群众李茂怀由衷地感叹道。

文化融入铸魂:激活精神家园,凝聚认同共识

“以前不认识邻居,现在一起跳摆手舞,就像一家人,这才是‘家’的感觉。”玉屏自治县麻音塘街道龙江新区居民张玉娥说,在社区举办的“邻里节”上,她和姐妹们跳起了土家族摆手舞,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英姐来帮忙工作室为群众排忧解难。

大龙开发区龙江新区的“邻里节”很热闹。这个承接了2.6万余名搬迁群众的安置区,每年举办“百家宴”“民族歌舞展演”等活动,德江、石阡等不同区县的搬迁群众同台表演。

“搬迁群众来自不同地方,文化融入是关键。我们通过这些接地气的活动,让大家多接触、多交流,慢慢就从‘陌生人’变成了‘一家人’。”翔云社区党支部书记田雪峰说道,现在社区里矛盾少了,互帮互助的多了,人情味特别浓。

“搬了家,不能丢了魂”,我市以文化为纽带,通过“四进社区”“心灵滋润”等活动,以“最美五月天”“六月别样红”“七月心连心”“八月桂花香”等活动为载体,采取“党建带工建、团建、妇建、促党建”的形式,从思想引领、公共服务、素质提升等多个方面,让搬迁群众在文化认同中“心安”,从“异乡人”变成“社区人”。

每年春节,江口县梵瑞社区广场上总是人声鼎沸,一场别开生面的“青春志愿贺新年”家乡运动会火热进行。

“社区逢年过节都会举办有意思的活动让我们热闹热闹,老人孩子也都能参与,这里的生活真的很幸福。”社区搬迁户廖玲娟高兴地说,自从搬过来后,梵瑞社区没少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搬迁群众的精神生活。

给予搬迁群众精神食粮、提升搬迁群众的归属感,像梵瑞社区这样关注文化建设的社区,在铜仁并不是个例。这些年来,铜仁市鼓励各地社区党支部开展群众乐于参与的文体活动,“好邻居”“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覆盖所有安置区,“春晖励志超市”“文明储蓄所”等载体引导群众主动参与社区治理,组建民间社团118支、演出队伍126支,包粽子、舞龙灯等民俗活动年均开展830余场次,苗族银饰、土家族摆手舞等非遗项目走进社区,120个社区图书室让书香浸润生活,各族群众在文化互鉴中拉近心理距离。

“面对易地搬迁后续扶持这篇‘大文章’,我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以‘党建网’将党员干部与社区治理、服务、帮扶工作融合起来,不断提升搬迁群众幸福指数。”铜仁市易地搬迁安置服务中心副主任袁仕泽表示。

水库移民协同:兼顾发展与民生,书写库区新篇

时下,思南县花滩子水库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按照既定时间节点建设,天桥乡移民安置点的建设基本完成,已满足移民建房条件。

育才社区乐嘉玩具微工厂。

“在保安全、重质量的前提下,安置点场坪建设目前有110名施工人员、18台挖掘机、15台运输车辆、3台铲车、1台压路机投入其中,确保了场坪能在8月底交付使用。”花滩子水库工程项目技术负责人冷国华介绍,该项目自启动以来,一直全力推进施工进度。

据了解,花滩子水库工程天桥乡移民安置点项目总投资5500余万元,总建设用地面积107867.6平方米,宅基地面积35680平方米。安置天桥乡楼房坡、鞍山、三溪、黄河四个村329户1210人。

为做好水库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思南县精心挑选了占地160亩、交通便利的位置,制定了宅基地面积为80平方米、120平方米、160平方米的不同户型供搬迁群众选择。

“以前担心征地了没地方住,修建的房屋也怕不落实。现在好了,看着安置区一天天变样,相信不久我们就能住上新房了!”花滩子水库库区移民陈大叔的话,说出了不少水库移民的心声。

花滩子水库移民安置点的建设,是铜仁市水库移民工作的一个缩影。在易地搬迁工作稳步推进的同时,铜仁市水库移民工作同步提质,全市累计投入9.45亿元,实施通村(组)公路、饮水安全、村容村貌、环境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600余个,实施移民群众素质提升培训1万人次,已建成16个大中型水库(电站)移民集中安置点,6.5万名水库移民的生活同样“有奔头”。

政策兑现“零拖延”,“十四五”以来,铜仁累计发放水库移民直补资金2.23亿元,发放率100%,近两年在全省率先完成发放任务,投入2.7亿元实施美丽家园项目54个、投入1.3亿元发展优势产业项目7个,水利部推广的“三短三长三少”模式让库区群众人均增收1200元。

“在老家一到下雨天就提心吊胆,整夜睡不着觉,就怕发生危险。现在好了,出门就是平整的水泥路,买东西、孩子上学都方便,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真是打心底里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大半年前,从地质灾害隐患点搬迁到德江县平原镇安置点,牟大哥和家人住上了两层小楼,日子越过越舒适。

安居乐土党恩沐,治理同心福运长。

如今,无论是易地搬迁安置区的窗明几净,还是水库库区的田畴沃野,铜仁市29.36万易地搬迁群众与6.5万水库移民的笑脸,都在印证着“四安家园”的生动实践。

未来,铜仁将继续聚焦易地扶贫搬迁基本公共服务、培训和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治理、基层党建“五个体系”建设,按照“固成果、促发展、守底线”的工作思路,坚持机构不变、人员不少、力量不减,有效推进居安、业安、身安、心安“四安家园”走深走实,实现搬迁群众稳得住、能就业的愿景和移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归属感不断提升。

从“搬得出、稳得住”到逐步“能致富”,铜仁正以持续的努力,让“移民无小事”的承诺,化作群众心中稳稳的幸福。(图/文 马结华)

相关文章:

从“搬迁安身”到“幸福安心”08-31

大众日报的抗战记忆丨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08-29

河声丨“丁义珍式窗口”重现,为民服务岂能忘初心?08-26

沪指十年新高!关注创业板ETF天弘(159977)、中证A500ETF天弘(159360),宽基ETF成为牛市入场最优解08-25

昭通平稳应对8月24日至25日雨情08-25

人民日报:干部“时时上心” 群众才能“事事放心”08-22

“和姐”巧解千家结!松和社区巾帼先锋队织就基层治理“和谐网”08-14

今年前七个月北京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近两成08-13